说到关羽,妇孺皆知,他以忠义闻名于历史,自古至今在民间的声誉很高,被尊为“关公”、“武圣”、“关圣帝君”等荣誉称号。 其实关羽生前被朝廷赐有一个封号——汉寿亭侯,位列侯爵之列,却往往被人忽略了。 “汉寿亭侯”的封地究竟在哪里?《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都记载了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的经过,说明确有此事。 大致经过是:建安五年(年),曹操率军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对关羽以礼相待。于是,关羽随曹操在官渡迎击袁绍军队,在交战中斩杀袁绍的大将颜良。因而曹操以此军功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但是,《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都没有说明关羽这个爵位的食邑指的是哪里?应该理解为“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导致自古至今存有很大争议。 中国有两个叫“汉寿”的比较出名的地方。 湖南省常德市有个汉寿县。东汉后期取“汉王朝长寿不衰”之意,把索县改为汉寿县。后来,三国孙吴政权将汉寿县改为吴寿县。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在三国时期叫葭萌县,刘备政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年)取“汉祚永寿”之意,改名为汉寿县。 也即,三国时期的两个汉寿都是县,而关羽被封的并非县侯,而是亭侯。 《后汉书·百官志五》中记载: 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列侯的封地根据功劳大小而定,封地为县的称县侯,封地为乡的称乡侯,封地为亭的称亭侯。 而且,在汉朝乃至三国时期,封亭侯的爵位并没有带“汉”这个字做前缀的先例。 那么,汉寿亭侯应该理解为“汉寿--亭侯”。至于这个汉寿是指哪个地方,不得而知。 湖南省汉寿县、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地方志、对外宣传里,都未提这个光荣的历史事件。因而应该是指其它地方。 本文的重点不是探究“汉寿亭侯”的封地在哪里,无论真相如何,关羽获封的是亭侯无疑。 “亭侯”爵位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亭是县、乡之下的行政建制,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设有亭长官职,负责当地治安警卫,治理民事,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所长。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末担任沛县泗水亭长。 亭侯的食邑范围就是一个亭,也是列侯里级别最低的爵位。 举个例子来说一下“亭侯”爵位的含金量。 曹丕受禅称帝后,册封大臣韩暨为宜城亭侯。这也是刘备曾经的封邑。 黄初七年(年),韩暨升任太常,进封为南乡亭侯,食邑二百户。 显然,亭侯食邑大约为二百户。这还是相对太平的晋朝时期。 在三国战乱时期,领土纷争、攻守频繁,亭侯在很多时候的食邑难以稳定,甚至有名无实,只是个荣誉称号、身份地位的标签而已。 关羽重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的经过描述很详细,大概是说起初关羽被封为“寿亭侯”,关羽坚辞不受。曹操就在前面加了个“汉”字,关羽才欣然接受。 这个故事体现了关羽的忠义,曹操知人善用。 然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演义类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正史,也即这段描述的可信度可以打折扣。 何况上文已说了,汉朝封亭侯的爵位并没有带“汉”字做前缀的先例。 本就是汉朝天下,带“汉”字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例如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封许负为鸣雌亭侯。东汉时,改进造纸术的蔡伦获封龙亭侯。汉末时,曹操的祖辈曹腾、曹嵩封费亭侯。建安元年(年),曹操上表汉献帝,提拔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这些“亭侯”爵位,都没有带“汉”字做前缀。 据史料记载,后世多个地方多次出现了所谓的关羽的“汉寿亭侯”封印,然而上面的文字各有差异,真假混淆。 上文已说了“亭侯”爵位的真正含金量,关羽当然心知肚明,而且用行动明确表明了:并不在乎这个爵位封号。 关羽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后不久,即留书告辞,“千里走单骑”,找到袁绍军队,回到刘备身边。 此举再次彰显了关羽不贪慕虚名、视兄弟结义之情如命脉的忠义精神。 因而,经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塑造,义薄云天的关羽,成为“忠义”的化身,闻名于历史,历代朝廷多有褒封。 由此,关羽历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形象演变,自古至今在民间的声誉很高,还被推上神坛,被人们景仰。 这个莫大的荣誉,远比“汉寿亭侯”高大,这也是关羽生前始料未及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8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