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与京杭大运河 运河八闸图 夜幕下的台儿庄古城。陈鼎/摄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年拍摄于台儿庄,中国军队通过运河浮桥。 台儿庄古城重建施工现场。 台儿庄战役中子弹在墙上留下的弹孔。(陈鼎摄) 台儿庄战役军事形势图。 扫一扫看视频 相传在鲁南一座山中住着一个女子,女子未婚诞下一条小白蛇。白蛇生有四爪,女子以为是妖物,于是用刀斩其一爪,小蛇吃痛化作一道白光而去。数十年后,白蛇归来探母,女子认为其必是前来复仇,便躲于山中。白蛇找寻多日不见其母,便在母亲住处洞门上用血写下“望母山”三个字,之后便在绝望和悲伤中死去。女子看到这三个字才惊觉错怪了孩子,于是下山找到白蛇住处,咬破手指在门上写下“探儿庄”三个字。后来,“探儿庄”渐渐被传为了“台儿庄”。 台儿庄之名的由来除传说之外,更为有依据的说法是台氏家族在此地建村立庄。准提阁位于台儿庄东北部,建于唐代,“台家庄”一名最早见于准提阁内石碑上的碑文中。明崇祯十二年(年),钦差督漕御马监太监杨疏名立运河防务碑于台儿庄东南黄林庄村前,碑文中始见“台儿庄”一称。如今,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南端的台儿庄古城早已不是曾经的小村庄,在数百年光阴中,它历经了繁盛,遭遇了毁灭,又迎来了新生。 --------------------------- 一条运河 “没有受到破坏是台儿庄段运河的一大优势。申遗时,我们没有对运河两岸进行拆迁,完整保留了运河两岸的风貌。” 故事要从一条运河说起。始建于春秋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自开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近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流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与北京、天津两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连接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大动脉。京杭运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大运河由微山湖经不老河流入江苏省邳州市境内。元代,京杭运河借徐州至淮安一段黄河河道通航。 明隆庆三年(年)七月,汛期到来,黄河大堤决口,洪水致使滞留在邳州的余艘漕运船无法启航。隆庆四年(年),御史大夫翁大立首倡开挖泇河(今台儿庄运河)。隆庆五年(年)四月,黄河再次于邳州决口,数千艘运粮船被毁,损失漕粮40万石,运粮士卒亡以千计。 黄河泛滥频繁,导致借黄河用作漕运河道具有极大风险,因此,避开黄河,减少漕运对于黄河的依赖,成为大势所趋。明万历二十八年(年),明神宗朱翊钧正式下旨开凿泇河。万历二十九年(年),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东星主持开挖里泇河河道。明万历三十一年(年),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的李化龙刚刚赴任总理运河河道,黄河便于单县苏家庄及曹县决堤,大明朝的水路命脉被拦腰截断。李化龙因此主张进一步开辟泇河,使泇河下游与直河连通以避黄河水患。次年(年),李化龙主持修建运河,引水自夏镇李家口,由韩庄湖口向东,流经梁城、万庄、台儿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开浚里。至此,泇河畅通,并成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河道。 由于运河台儿庄段下游水位比微山湖湖口水位低,水流湍急,落差大,运河上游自西向东依次建造了8座斗门式船闸,并于各闸处挖一道越河(笔者注:于水坝或水闸旁开河道,使来往船只绕坝、闸航行)用以泄洪和蓄水,利于通航。8座船闸中,位于台儿庄南运河上的台庄闸,是北上进京的漕运船只由江苏驶往山东通过的第一道闸。京杭大运河由台儿庄入山东,穿过鲁西平原,再由德州进入北直隶,连接京津。 为了有效管理运河,中央政府在运河沿线设立了诸多官衙。明万历三十四年(年),朝廷于台儿庄设巡检司,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里之河务。后设县丞、守备等署。清代早期,朝廷也十分重视对京杭大运河的治理。康熙皇帝将平三藩、河务和漕运作为国家的3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史书中大量记载了与台儿庄段运河整治相关的内容。 台儿庄设有参将署、总兵行署、守备署、闸官署等管理机构,以满足治运和治安的需要。大量的人流与物流聚集于台儿庄,为商贸交易发展提供了基础,带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崛起,台儿庄的商业地位日益提升。明清时,开设于台儿庄的商铺达数百家。为了便于装卸货物,商铺在运河沿岸修建了十几处石阶码头。来自南方的丝绸、稻米、蔗糖、茶叶等货品纷纷运至这些码头继而向周边各处运输。同时,北方各地的药材、木材、煤炭等货物也经由台儿庄中转南下。北上的商客、赶考人士沿运河抵达台儿庄后,均于台儿庄停留中转。这些人的到来促成了沿河旅店、餐饮、商铺的兴隆。清代《峄县志》中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各路商贾在此定居经商,极大地促进了丰富多元的运河文化的发展,也形成了台儿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台儿庄于明清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由杭州返回时,途经台儿庄,并于码头登岸入城,御笔亲题“天下第一庄”。 时光随着奔流的大运河水一同前行,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月河)入选,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及第46项世界遗产。“由于这段古河道形状像月亮,所以我们称这段河为月河。”参与了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枣庄市台儿庄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龙峰介绍,3公里长的月河古河道之所以能够代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是因为它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运河河段。河段内集中保存着11座明清古码头,是目前大运河上唯一一处古码头群。此外,河段上还保存有唯一一处米古驳岸、水工设施遗存、配套管理设施遗存、相关历史文化遗存等。月河古河道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明清文化遗产”。 “没有受到破坏是台儿庄段运河的一大优势。申遗时,我们没有对运河两岸进行拆迁,完整保留了运河两岸的风貌。与大运河相连的月河河道已不再适于通航,目前,它最大的价值是旅游观光,因此水质是大运河治理的重点。月河现在依然与大运河相连,我们会定期换水,保持河道的水质常年达到三类标准。”龙峰说。据台儿庄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台儿庄正在着力打造台儿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如今的台儿庄运河因自明代以来从未断流而被誉为“活着的运河”,因抗战时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疆场而被誉为“红色的运河”,因融汇南北的多元文化而被誉为“包容的运河”,因联通微山湖、双龙湖及13条河流而被誉为“水乡的运河”,因两岸林木密布、湿地广阔而被誉为“生态的运河”。 “大运河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文旅融合,以文为主,让游人更好地感受大运河的魅力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大运河申遗参与者、枣庄市政协文史委专委会委员时培京介绍,依大运河复建的台儿庄古城有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销,如渔灯、秧歌、鲁南花鼓、运河渔鼓,还有大运河沿岸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火龙钢花、南狮。 一场胜利 “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很多,诸如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等,而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中国京杭大运河岸边一座有着古老城墙的小镇。” 京杭大运河带来的繁荣并没有成为台儿庄被历史铭记的唯一缘由。一场震动中外的大战,再一次为台儿庄奏响了命运的强音。 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计划,决定沿津浦铁路由南北两端进攻徐州。日军若占领徐州,便可南攻武汉,西入郑州。 台儿庄位于京杭大运河北岸,是徐州在东北方的屏障,因此成为日军攻取的目标。对此,国民革命军以徐州为中心成立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指挥装备远落后于日军的军队对抗有“铁军”之称的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两个师团。广义的台儿庄大战还包括淮河战、临沂战和滕县战三场战役,这三场战役为取得台儿庄大战的最终胜利争取了时间。李宗仁曾评价说:“淮河、临沂和滕县都是台儿庄大战前最光辉的序幕战。” 大战前,台儿庄是大运河沿岸的商业重镇,正是这样一个富庶繁荣的所在,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早在年,日军便派出特务对台儿庄一带的地形、资源、气候、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此举为之后的侵略行动打下了基础。台儿庄战役中,日军在方圆不足50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投入了第5和第10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共约3万人。中国军队10个师约10万人,由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防守运河一线,国民革命军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隐藏于峄县进攻敌军侧背。滕县战役后,矶谷廉介率部攻入枣庄,并南下向台儿庄突进。 年3月23日,日军与中国军队遭遇,台儿庄战役正式打响。中国军队在运河上用木板和木船搭建了一座浮桥,这座浮桥成为中国军队进驻城内布防的主要通道。3月24日,日军以战机和坦克为掩护,向台儿庄大举进攻。 台儿庄城东西长5里,南北宽3里,共筑有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中正门)和小北门6座城门,城墙高1丈2尺(约4米),环城河首尾与月河相接,城墙四周建有数座大小碉楼作为防御工事。 日军首先从中正门突入城内,与中国军队展开激烈的巷战与肉搏战。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更亲至前线视察战事。台儿庄城内,敌我双方逐街逐巷、逐房逐屋地争夺,巷战进行得十分激烈。守城第31师原有4个团共计多人,战中死伤近人,随着阵地逐渐缩小,日军一度占领了城内2/3的地域,而中国军队仅据东南一隅。 在紧要关头,第31师师长池峰城向全师官兵下达命令:“台儿庄就是我们全师官兵的坟墓。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要坚守阵地。任何人不得撤退,违令者严惩不贷!”并下令炸毁浮桥,与日军背水一战。同时,池峰城组织敢死队,利用夜色突入城内,持大刀、手榴弹与日军拼杀。4月6日,李宗仁亲赴台儿庄指挥全线反击。4月7日凌晨1时,中国军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汤恩伯率领的第20军团南下台儿庄,会同城内第二集团军合歼日军。最终,日军受到重创,全线崩溃,狼狈北逃。4月8日,中国方面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全面胜利。 在台儿庄战场上,中国军队毙、伤日军约2万人(中国公布的数字,含序幕战),俘虏日军人,其中台儿庄地区毙、伤日军多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重、轻机枪余挺,步枪1万余支。 战役中,约3万名中国将士为国捐躯,而其中能够核对出姓名的仅有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在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世界各大报刊相继于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国胜利的消息,并纷纷予以评论。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于台儿庄战场上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刊登在年5月的美国《生活》杂志上。这位匈牙利裔美籍记者如此评论:“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很多,诸如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等,而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中国京杭大运河岸边一座有着古老城墙的小镇。” 如今,有关这场大捷的诸多历史资料与实物都被静静地安放于京杭大运河河畔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中。纪念馆副馆长韩淑芳介绍说,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于年10月12日奠基,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纪念日)建成开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中外游客达万人次,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韩淑芳说:“纪念馆展示了全民族团结一致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展品是纪念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纪念馆资料室主任马冠群介绍,建馆初期,纪念馆内的大部分资料和展品都来自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期纪念馆内的展品会定期更换,主要依靠社会征集和捐赠。台儿庄大战期间的历史实物是最难征集的,因为它们大部分都被严重破坏,难以寻找。因此,我们会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