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阳乐通讯员刘柏豪8月18日,湖南省年“最美医生”评选揭晓,常德市汉寿县崔家桥镇三和卫生院副主任医师刘艳军光荣上榜。正在长沙领奖的她,电话响个不停。“刘医生,你去哪儿了?我气管炎又犯了,等你回来给我看!”……43岁的刘艳军,拥有一批“铁杆粉丝”。找她看过一次病的乡亲们,好多便会从此“锁定”她。23年里,她曾在数家乡镇卫生院干过。她在哪,有的病人就追去哪,哪怕走上几十里路,或者转两趟车也在所不惜。甚至在刘艳军休产假时,乡亲们也会找上门去请她开方。为何会这样?因为在乡亲们心中,刘艳军是他们的家庭医生,更是亲人。亲到什么程度?刘艳军为他们开方的时候,提笔就能写下对方的姓名和年龄。“熟悉得很,都记在我心里。包括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我都认识,他们身上有些什么毛病我也都知道。”对“基层医生”这个岗位,刘艳军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她发现,“全科医生在基层更适用!”于是,她一路自学、进修,从妇幼专业到眼耳鼻喉、大内科……那些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治过的病,皆成底气。她发现,“等病人上门,不如自己上门!”于是,她曾打着手电筒、背着医药箱,蹚过泥泞不堪的乡村小路,让乡亲们知道,家庭医生“不怕麻烦、不存在打扰”。她发现,“服务态度比医疗水平更实在!”于是,她抱着“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的原则对待病人,看病总从聊天开始,看的是病,安慰的是心。刘艳军自称是“舍得的家长”,女儿8岁就送到寄宿学校,儿子2个月就断了奶。可舍得的根源却是不舍,对病人的不舍。年7月,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可她仍然坚持每天坐诊半天。“不看病就像一天没做事一样!”她说。病人无需挂号,径直走到她面前寒暄一阵,便是最好的看诊方式。门诊和住院病人加起来,刘艳军每天要面对80余人,一年下来,接诊的病人达3万余人次,她始终笑意盈盈。她坚信,医生重在一个“责”字,医患关系重在一个“情”字。她说,医院是守护老百姓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能让乡亲们感到舒服、值得信任,就对了。在那些值班的夜里,只要听到摩托车声,她便会第一时间跑到门口迎接;碰到能治的病人,她会全心全意让他们用最少的花费缓解病痛;碰到治不了的病人,她会尽力给些专业意见,为他们指个路或是开辟绿色通道;医院回来的病人,她也会终其所能让他们得到最大的舒缓……小舞台有大光亮。刘艳军觉得,能当好基层医生,这辈子就值了。病人安心,她才放心;病人有信心,她就开心。“得到他们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满足。那种感觉不言而喻、超越一切。”刘艳军说。责编:王姚冰来源:湖南日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6785.html |